农大东校区疫情防控的坚强后盾
致敬东校区学生公寓楼外的教师志愿者们
“现在看到装有物资的车就想跟着过去把货卸下来”这是来自农大东校区教师志愿者的一句话。话虽朴实,却饱含深情……
10月9日下午,东校区紧急静默管理。10月11日下午,来自14个单位的19名教师志愿者(李立峰、高讷、王利清、李军、王怡靖、罗红春、吴昊、杨延帝、蔡璞瑛、伊六喜、王勇轶、张春华、李畅、李连庆、张璐、包华、邹晓峰、林涛、孙利芳)志愿出征,逆向而行,承担起外围运送物资的工作。10月12日晚上,农学院的乌拉老师也主动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20人为东区12栋宿舍楼、6800多名学生与教职工志愿者的提供物资保障。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去照顾更多人的孩子。他们扛着责任和担当入驻东校区,他们身着防护服、穿梭公寓区,为师生送物资、送希望,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物资保障的天空。
他们人少力量大,4天里累计搬运盒饭54600余盒,矿泉水40950余瓶,打热水6000余瓶,搬运面包、牛奶27300余份,搬运并发放防护服、防护手套、鞋套、面罩、头套等防护用品8000余套,口罩10000余个,消杀酒精1500余桶,抗原21000支,680瓶84泡腾片、喷壶120个、手消200瓶,药品300余份,生活物资1019余份。
用品供应链的坚强后盾。财务处的李立峰老师,带领沙漠治理学院的王勇轶老师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畅老师,每日为各栋楼配给防护用品、消杀用品、检测用品、生活用品和各类药品等。3位老师每天奔波不停,在消杀各类用品、保证用品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保障学生们的用品需求。他们时刻牵挂需要药品的孩子们,用行动解决学生的用药需求。
餐食供应链的坚强后盾。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王利清老师和兽医学院的王怡靖老师是团队的“库管”。他们的聪明才智就是库房里的“计算机”。他们承担餐食的统计和派发,看似简单却蕴含大学问。每栋楼怎么发、发多少?怎样保证所有学生都吃到饭、吃饱饭、吃热饭?两位老师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手写表格、统筹安排,只为同学们能吃饱饭、吃热饭和准时吃饭。
物资传送链的坚强后盾。李连庆、张璐、包华、邹晓峰、林涛、孙利芳6位老师均来自图书馆的,他们平均年龄53岁,最年长的李连庆老师已经59岁。他们任劳任怨,搬运各类物资,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晚上9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只想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学生手里。
知识供应链的坚强后盾。农学院的伊六喜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延帝老师和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李军老师在一线抗疫的同时,还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上一秒还在同大家一样为同学们送水送饭,下一秒就已经气喘吁吁地跑回去上课了,穿着汗透的衣服上完课,他们再装备齐全跑回来干活。他们在教师和志愿者的双重身份中不停切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保证学生们能按时吃饭。
筑牢学生心理防线的坚强后盾。机电工程学院的罗红春老师、科技处的吴昊老师、实验研究中心的张春华老师、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的蔡璞瑛老师白天志愿服务不落人后,夜深人静时仍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筑牢学生的心理防线,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为学生答疑解惑,疏解学生情绪。
严守疫情防控一线的坚强后盾。公寓管理中心的高永杰老师作为第一批进入校园的抗疫志愿者,从9日7人小组负责全校餐食配送到深夜,他已经在校内抗疫多日,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疲惫,不停地奔跑于校园中,为东校区志愿工作顺利进行打牢坚实基础。国际教育学院的高讷老师,作为东校区第二批教师志愿团队的领队,不畏辛劳、不惧困难,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协调各项事宜,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切实为东校区各宿舍楼安稳运行提供了后勤保障。农学院的乌拉老师心思细腻、心系团队,查缺补漏,既主动承担发放清真餐食的工作,又在休息之余打扫物资存放地区的卫生,还时刻关注团队成员的防护情况,提示大家在派发物资时做好防护与消杀。
校园疫情定会散去,农大老师们的这份坚守与真情就是吹散疫情的有力东风,它将成为这所校园、这些学生心中珍藏的回忆,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农大的土地上“立德树人”,在学生心里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他们用身体力行告诉全体学生,有学校、有老师作为学生的坚强后盾,只要我们携手前行,坚定信心和决心,农大必胜。
阅读:
下一条:【致敬“疫”线】捕捉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