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冲锋“疫”线,他们是奋战在前的坚守者

致敬东校区13号楼、18号楼、22号楼教职工志愿者

添加时间:2022-10-20 15:15 来源:新闻中心 通讯员:高讷 李士珍 段文昌 记者:王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疫情为令,随时战斗。

10月9日东区静默管理,农学院赵宝平,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东保柱,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邢东,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特日根,机电工程学院王浩鹏和生命科学学院段申申请入驻学生公寓13号楼。

10月10日,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王荣、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士珍、兽医学院孟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尚艳春、生命科学学院杨丽华、外国语学院张茜和任竹青,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萨日娜、南艳霞、张燕等10位女老师进驻东区居住人数最多的学生公寓22号楼。

10月13日,东校区宿舍楼18号楼临时党支部经过请示批准成立,来自学生工作处段文昌、农学院李志伟、林学院张剑峰和舒洋,以及理学院吕世杰、张昊组成临时党支部,和楼宇值班人员、垃圾转运工3人,共同开展学生公寓18号楼898名学生的管理和生活保障工作。

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单位,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好防疫工作,守护师生健康与安全。

老师们来不及收拾行李,也无暇整理思绪,第一时间投入工作。他们负责13号楼756名学生、18号楼898名学生、22号楼1281名学生的一日三餐、饮水发放,每位老师每天上下楼次数超百次,弯腰次数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22号楼都是女老师们,搬运一箱箱的矿泉水上楼更是对她们体能的极大挑战,每次到最后时候几乎是一个一个台阶挪上去,全身酸痛依旧在坚持,因为水是学生的必备。当同学们在宿舍吃到饭、喝到水时,他们的防护服里早已汗流浃背,短暂的休息后,还有拖着沉重的脚步开始其他的工作,因为他们还要上课,还要统计数据,还要分配物资,还要……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还要很多很多。

因22号楼工作的任务重、工作难度大,校党委在志愿者人员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在12日增派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珠勒花、外国语言学院的黄艳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吴金迪和何静4位老师进驻22号楼。人员补给为女老师们缓解了很大压力,她们根据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工作方案,特别是物资运送方案,采取4、4、3、2、1的人员分配方式减轻一、二楼老师的运送压力,6天时间里,她们为学生送餐22000余人次,送水500余箱,递送热水壶1600余壶,真正展现了农大巾帼的飒爽英姿。

18号楼临时党支部在10月14日召开了全体党员扩大会议,向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以及班级干部、学生代表通报了学校目前抗疫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集中反映同学们的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经过临时党支部支委会和教师推荐筛选了48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抗疫,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轮流参与物资运送,协助教师完成驻楼任务。老师们耐心沟通、认真服务,每一次工作结束后都是满身大汗、身影疲惫。尽管如此,他们也笑容满面,因为他们知道,学生们有饭吃、有水喝,就是抗疫成功的关键。

封控管理后的宿舍,消杀工作尤为重要,老师们分工明确,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应的消毒剂并对其进行配制,确保消毒操作的规范,分批次分楼层进行消杀工作,应消尽消,不留死角隐患,切实保障了同学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2号楼还在每层楼道放1个喷壶和1壶酒精,每个卫生间放一个84消毒壶,供学生如厕后自行消杀。老师们说:“多干一些活,我们毫无怨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时间赛跑,争取早日抗疫胜利”。

除了常规的保障工作之外,老师们还需要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分装抗原试剂并组织进行检测。他们建立驻楼微信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解决同学们的问题,线上进行答疑,缓解学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做学生最坚实的后盾。

从教师到志愿者,从家到宿舍楼,改变的是工作和环境,不变的是担当和使命,我们心疼他们不论日夜的坚守,感动于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只要有需要,他们都会快速集结,从未有人喊苦说累,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的实质内涵。他们奔赴学校,用爱守护,筑牢疫情防控防护网,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坚强力量。


责任编辑:王丽 审核人:王雪鹏
阅读:

上一条:【抗击疫情 从‘心’出发】学校开展线上教师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下一条:【致敬“疫”线】东校区疫情防控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