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12.14”七周年纪念特稿]活着就要有意义

添加时间:2009-12-15 16:16 来源:新闻中心

活着就要有意义

樊晓东

 

1214日勾起了我的思绪,让潮水般的往事涌上心头,挥之不去。静下心来,点一支烟,在一缕一丝的烟雾中,回忆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回忆着七年多来我的生活、我的奋斗!

一场壮烈的生死营救,让我们见证了勇气、责任和担当,也让我们经历了与兄弟的生离死别。20021214日,那个令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难忘的日子,它给予我们太多的刺激、太多的感受。以至于能在过后的岁月里慢慢感悟、深深怀念。

我们还活着,而他们牺牲了,他们替所有生者承担了代价。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但我们活着也要面临活着的责任与担当。怎么活才能对得起逝去的兄弟,才能活出人生的真谛,这确实是个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来验证与感悟。

记得在“12·14”过后,我们经历了巨大的悲痛,随之而来的荣誉与关怀并没有冲淡我们对龙彪的思念,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有时甚至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怀疑:我们真的做对了吗?但是接下来社会上各地给予我们的肯定与关怀让我们慢慢静下来更加清醒、客观的认识了“12·14”。在缅怀龙彪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肯定,不安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安慰。

在“12·14”发生后的3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可以说我们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12·14”对于我们的影响。在后来的陆续采访、座谈报告过程中,无论活动多么频繁、学习多么紧迫,我们从没有过懈怠。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的知道,这不仅是我们的荣誉,更是我们的责任。宣传“12·14”事迹,弘扬“12·14”精神,是每一个在“12·14”大营救中幸存下来人的一生的责任。在被授予“12·14英雄班集体”的称号后,我们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觉得不能辱没这个称号。虽然我一直认为我们都是极其普通的人,救助别人是每个人的天性,只不过是当时正好被我们碰上罢了。但我们得到了这个称号,我们就不能依旧“普通”的活下去,我们要去做作为英雄也必须去做的事,为了自己,也为了逝去的英雄们。在学习上,我们勇争第一,把我们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完成。在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暴中,我们全部参加了抗击“非典”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疑似病例送饭,参加夜间巡逻队,慰问白衣天使、开通“爱心邮箱”方便同学们寄信。一切都搞的紧凑而有激情。后来我们又接过了师哥师姐们照顾残疾人叶小雯大姐的爱心接力,参加了为特殊学校儿童献爱心活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让课余时间空白,极尽所能去做能帮助别人的事。但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就有很多时候觉得很累、很烦,想要去轻松过自己的空间,所以在四年大学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坎坷、矛盾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没有松懈坚持到了毕业。

12·14”给予我们最多的是让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庭,郝龙彪的父母、妹妹和我们23位同学。我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牢不可分的团体。我很想用许多华丽的词来赞美我们这个大家庭,但我找不到。我只能说,我真的把它当做了家。在2006年春节的时候,我们这个大家庭一起在郝龙彪的家度过的,当时的场面至今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一幕幕场景都写满了温馨。200776日,我离校的第二天参加了工作,深圳华为公司,做通讯设备的一家民营企业。我没有做自己的专业,没有完成“振兴农业,舍我其谁”的梦想。但人生就是这样,有太多的不可预料和变数。我选择华为有很多原因,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成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条文。我感到我需要这样的团体,因为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团体当中,离开了我会不习惯的。在深圳参加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上演了一幕让我感动至今的场景:我们的思想导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拿着我的简历,宣读了“12·14”事迹后,全场几百位来自全国上百所大学的毕业生爆发了持续几分钟的热烈掌声,让不知所措的我感受到了光荣与感动。老教授请我上台发言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眼角的泪水,他说他当年就被“12·14”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没想到又遇到了参与过“12·14”的一员。这一次突然的事件让我更加感到自己的压力,以前从没想过“12·14”事迹的影响力会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广。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12·14”事迹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了,至今还有这么多人去关注,去弘扬他的精神。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12·14”行动牺牲的兄弟,他们替生者承担了代价,完成对责任的担当。剩下的只有我们活着的人,为了自己,为了他们,承担活的责任,好好地活,有意义地活!(作者系2002级农学二班班长)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上一条:[“12.14”七周年纪念特稿]我们是一家人

下一条:[特稿]朱生玉:我所了解的王秉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