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访“三育人”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李为萍

添加时间:2015-03-11 17:39:19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于波 高科 郝璐 摄影:檀璐 张桐

  四季轮换,天际边满目是夕阳的余韵,凛冽的北风略过满地的枯黄,只见水建院李为萍副教授穿着红色外套疾步走进水利楼,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再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她对工作的热情。当记者在2014年深秋走进李老师的实验室时,操作台、地上,堆满了土块儿,而她正在饶有兴致地摆弄着自己的“土疙瘩”。
  本科、硕士、毕业留校,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李老师与农大的一花一木都有着不解的渊源。李老师告诉记者她从大学开始就想当一名老师,所以她对自己现在努力攻读、深入研究的工作状态很满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敬仰和执着,使李老师收获满满。   

  由李老师主讲的课程《土力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且枯燥,如果将这些课程讲解的形象生动,需要丰富的经验,于是她经常主动请教校内外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参加专业比赛进行学习交流,顺利攻读了博士学位。她着力于让知识点的安排更加合理,讲课时配以肢体语言,增加教学案例和课外实践,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易于接受。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李老师认为,教学不能仅限于书面备课和课堂讲授,是实验赋予了力学理论的生动。所以,她经常抽出时间,主动钻进实验室,潜心做自己的研究,为下一步的教学积累生动素材和科学数据。整理样本、研磨、滴定、过滤、观察、检测、记录,实验的每一步都带给她无限乐趣。如今,她正在主持《土力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1项校级教改项目,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土力学》开课量大且涉及面广,每年的教学任务很重,但李老师却还兼顾着科研工作,力求使教学科研相辅相成。记者了解到,李老师现为全国土力学教授委员会会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有一篇被ISTP收录,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以第五完成人撰写并出版专利1项。当记者提及这些成果时,李老师急切地打断,“不要提这些了,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做得都比我好”。但她自信满满地提起“第三届全国水力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她说,我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农业水利工程组排名第一,当时还有来自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的老师呀。“我们并不比他们差!”在她眼里,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始终很棒。   

  自工作以来李老师就积极地承担班主任工作,始终秉持着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带班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同学们共同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点点滴滴。她回忆说,有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孩子,分宿舍的时候和班级同学没有分到一起,再加上他性格孤僻,很难融入到集体当中,最后选择了校外租房。李老师在了解到情况后,觉得“逃避”并不能给这名学生带来任何好处,于是亲自带领同学们找到了独自居住在潮湿隔间里的他。最终,他在李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的关心里搬回宿舍,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渐渐敞开胸怀,和大家快乐地沟通起来。李老师却说,自己当时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针对一些学生热衷各种社团或是醉心于创业而导致经常缺课,李老师认为这是“本末倒置”。“首先得适应大学生活,就算不喜欢专业也有责任学习”,李老师说自己当初和很多学生一样在不了解所报专业的情况下填写了志愿,更谈不上喜欢,恰恰这样,用心去学习反而发现它不是你所想像的样子,掌握了知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必然培养起专业兴趣。课堂上,哪个学生学习跟不上,她就会特意安排他坐到前排;哪个同学知识存在薄弱点,她就会针对他的弱项提问,对症下药。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饱含了李老师对同学们的悉心关注、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在别人眼中繁重的工作任务,李老师却能泰然处之,她不抱怨、不懈怠,默默坚守岗位,甚至为了那份“繁重”带来的快乐,主动沉浸实验室“找事儿干”。而在她的观念里,工作是不会让她与家人隔开的,她相信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智慧的处理,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做到的;平日里遇到的各种压力,她都会与丈夫通过惬心的交流而排解掉,尽管俩人的工作不尽相同,但在交流的过程里,她总是能汲取到灵感与动力。对李老师来说,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孩子的一个笑脸,丈夫的一句关怀,都能给予她莫大的动力。
  月光清冷而幽婉,洒在地上,一片悠然。望着李老师在如水的月光下拉长的背影,朝着家的方向步履匆匆,我们深深地祝福她……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