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热血在科研沸腾  青春在故乡扎根

——访“三育人”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赵鸿彬

添加时间:2015-04-08 18:34:20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李欣益 刘颖 王赛男 摄影:马旭 王宁

  一腔热血献给科研沃土,青春年华培育教育硕果。“三育人”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生命科学学院赵鸿彬老师用她的热情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用她的坦诚对待渴望求知的学子。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端庄温柔、犹如大姐姐一般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赵老师,倍感亲切。    

  心怀故乡情,壮志科研酬
  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的赵鸿彬老师在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后,毅然决定放弃北京优厚的待遇,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追求来到我校任教,选择让青春在故乡的土地上扎根,去培育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因为幼时对小动物的喜爱、中学时对生物的痴迷,赵老师在高考之后选择了生物学专业,并在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了动物发育生育学领域的研究。为了探索更深奥的生物世界,赵老师转入了作物研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现今,赵老师正在做植物分子生态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草原植物如针茅、羊草。研究针茅是为解决近年来草原沙化、草场退化等日益加重的问题,研究羊草是为畜牧业获得更优良品质的产品做准备。赵老师的研究与故乡息息相关,那份心系家乡之情让人肃然起敬。为了让记者更深入了解,赵老师在谈话过程中,用手指不停地比划出不同牧草的形态,并详细描述其特性。记者得知,在研究过程中,她常常要去野外采样进行实地调查,有时候需要到个人的草场上采样,便会遇到语言交流上的问题,但每次她都真诚地和草场主沟通,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若怀揣一份热情,事情便成功了一半。当问及赵老师是什么支撑着她不畏困难、不辞辛劳坚持研究时,她告诉记者是“热情”。一份热情源于她对生物的执着探索,一份热情鼓舞她在科学世界不断进取。每个研究项目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它充满十足的挑战,要求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要有踏实苦干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意志。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值,赵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个实验;为了验证一个猜想,她可以整日在实验室中忙碌足不出户;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放弃了休息时间。

  放飞教育梦,收获桃李芳
  作为引进人才来校工作,赵老师身兼重任,一直从事着普通生物学(双语)、细胞生物学(双语)的教学工作。面对班级里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赵老师担心他们掉队,便采取英语课件、汉语授课、英汉板书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听课效率。为了把课件做好,赵老师经常加班工作到凌晨,即使在怀孕期间也从未间断过。她还向同学传授了“课前要预习、带着问题听课、针对问题有的放矢、课下善于总结、提炼重点、一定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解决疑问”等系列方法,来完善学生的双语学习。
  任教期间,赵老师非常注重教学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她鼓励生物学专业的同学从本科一年级就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实验中更加直观地学习,在错误分析中不断进步,积累实践经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她还带着同学们外出采样,沟通场地、实地采样、带回研究,各个环节都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至今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已有6名同学参与到她的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2人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
  师德如山,巍峨;师育如海,浩瀚。2011年赵老师担任了生物科学1班的班主任,并获得了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谈起带班的过程,赵老师满是欣慰。从学习到生活,赵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无微不至。在她得知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外出打工影响学习、还有的学生陷入传销泥潭的时候,她用让学生参与科研并给予其补助的方法,既解决了其生活经济困难,又使其建立了学习自信;在得知学生间有矛盾的时候,她用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的方式打开同学间的心结。赵老师认为与学生相处重在坦诚相待、相互尊重,这样的她不仅收获了信任,更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美丽的,最令赵老师难过的是在带班的第二年,班里一位同学因为疾病原因不幸过世,临走前一星期这位同学还坚持上课,赵老师曾一次又一次与她谈心劝她接受治疗。这事之后,她经常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方面的思想教育,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追求理想、享受生活。她希望同学们可以尽早考虑自己的未来并设计相应规划,把握好精神文明与物质生活的方向,不盲从、不气馁、不急功近利,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机会,让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人生,不必有太多抱怨,只要尽力做好应该做的,找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了,短暂的收获不算什么,成功是最后的那一刻决定的。”这是赵老师的人生格言。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真诚谦虚的态度,赵老师才在她科研和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