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特稿:“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的节日

添加时间:2016-05-01 23:21:24 来源:新闻中心 摄影:秦韵 雷亚丽 潘国伟 李鑫羽 记者:刘颖 康燕妮 吴堃

  劳动是一首光荣的赞歌,点滴付出串联成优美的旋律,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跃动的音符。农大的春天生机盎然,美丽的校园离不开每位劳动者的努力。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有幸采访到校园中爱岗敬业的劳动者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辛勤耕耘,用独特的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
  园丁的节日
  春天校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朵姹紫嫣红,踏着春光、和着鸟鸣、嗅着花香漫步其中,怡然舒适之情油然而生。随处可见随手拍照的同学、树下奔跑嬉戏的孩童,丛中识别树木的学生……这一处处风景构成了亮丽的画卷,如此美景离不开园丁的辛勤付出。       

  李成师傅便是我校园丁中的一员,自1984年来校工作,就一直负责校园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及绿化技术。每天观察各种树木的生长状况、修剪有问题的枝条,补栽行道树、统计新栽树种的数量与品种,李师傅不厌其烦。每年的四月份是最繁忙的栽树季,李师傅往往要从凌晨五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半夜十二点多才能结束,家人对他这样的早出晚归也习以为常。谈到工作态度,他很笃定地说 :“要端正,认真,负责”。一份长久的工作虽然能够积累出丰富的经验,但也会令人身心疲倦。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他从未厌倦,反而经常能从工作中发现乐趣,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采访时,记者无意间发现了李师傅手上的创口贴,他淡然地笑着说,工作中受点小伤都是常事,在修剪过程中难免会被划伤。当自己的辛勤工作得到认可时便是他内心最欣喜的时刻。看到校园内花团锦簇、行人驻足欣赏时,他的内心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每一株植物他都很熟悉,对待花草树木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亲切。有时树木缺水或生病,他会马上解决植物们的困境;看到枝条挡住了道路,或是影响了其他枝条的生长,李老师又会拿起工具马上修剪。花瓣、落叶与尘土散落到他的头发和衣服上,他却毫不在意,全心全意对待自己手中的工作。
  像李师傅一样为校园绿化防护做贡献的园丁还有很多,他们同样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即使临近节日,他们仍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紧张的树木栽种工作。起苗、看苗、运苗、栽苗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松懈……
  “楼爸”“楼妈”的节日
  一桌、一椅、一床、两组装着设备的柜子,把一方小小的天地填得满满当当。桌子上摆放着两台电脑,显示屏正在播放着楼道内的监控画面。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每栋公寓楼的值班室内,负责值班的人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楼爸”、“楼妈”,他们管理着公寓的点点滴滴。从开门、送电到督查卫生、禁烟等,工作事无巨细。出入宿舍楼的同学总是看到他们或是站在门厅内立岗,或是正襟危坐在值班室,时而盯着监控画面,时而观察来往人员。有时,站的时间超过了坐的时间,白天的床成了摆设,根本没有靠近的机会。中午是宿舍楼内人员最密集的时候,也是“楼爸”、“楼妈”最繁忙的时候。当同学们遇到难题时,他们端在手里的饭没吃几口,就把碗筷一放,为同学们抓紧解决问题,一顿饭断断续续要吃好几次,吃到嘴时早已经没了热气。       

  “楼妈”于玉梅从2003年开始就一直在西区三号楼从事公寓管理工作,这栋楼的每个角落有什么、每个设施摆在哪里,她都了如指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她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每个在此住宿的学生都如她的孩子一般。当同学们有困难时,她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寻求最好的沟通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关心和服务同学们的生活。她桌子的玻璃板下夹着许多学院辅导员、维修员、管理员的通讯录和一些待办事项的便签条,这些都是她日常琐碎的缩影。她说:“我的工作平凡却很快乐,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自己也打心底觉得年轻了很多。虽然有时也会觉得工作枯燥,但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我就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的付出真值。”“楼妈”于玉梅多年来本着“以人为本、对人和善、互相尊重”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和认可。
  劳动节来临,“楼爸”“楼妈”们依旧坚守岗位,为了小长假期间做好防火、防盗等工作,为了给同学们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默默努力。
  厨师的节日
  为保证学生饮食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饮食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为服务师生满意而不断努力。炉灶面前的他们,挥舞厨刀、颠锅翻炒、汗流满面,师生面前的他们面带笑容、盛饭递菜、收拾碗筷、热情可亲。       

  杨静是我校新校区清真餐厅的一名厨师,从事工作十年以来,他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原则,时刻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定期检查和严格把关每个环节,做到“少做、勤做”,保证师生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每年新生军训是最繁忙的时候,不仅要保证饭菜的质量,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口味来变换菜品、增加菜系,杨师傅常常与各餐厅的厨师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查阅书籍、成立研发小组等方式开发新菜系,让同学们有回家吃饭的温暖感觉。作为清真餐厅,杨师傅和其他回族同事还专门为回族学生设置了沟通平台,在互相交流穆斯林文化的同时也方便大家对饮食提出建议。他说,虽然平时没有节假日,但当工作得到认可,学生们高高兴兴就餐,吃到“好吃、便宜、放心”的饭菜的时候,自己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后勤餐饮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厨师”的岗位尽管平凡却很辛苦,杨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无论假日与否,依然坚守岗位,毫无怨言,只因“服务学生、让学生满意”的初心从未动摇。
  电工的节日
  在工作岗位坚守了三十余年的任维新是我校的一名电工。三十余载,只要学校需要,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披上衣服,打上手电,赶到现场进行电路维修检查。从学徒做起的任师傅坚信“活到老,学到老”和“干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徒弟。时间观念与责任心是电工的生存法则,在电路的世界中与电火花亲密接触、在时间上争分夺秒是常有的事。认真负责、胆大心细,是他的工作态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总是随叫随到,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都从容不迫,不慌不忙;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是他追求的目标,他时常学习新设备的使用,遇到问题也会请教专业老师,与他们沟通交流后再进行实践。他幽默地把电比作为“电老虎”,只有学到位了,摸索透了才不会有恐惧感,才能把它真正驯服成为“纸老虎”。       

  任师傅记忆最深的一次抢修是某天夜里十二点,当时情况特别紧急,他迅速赶到现场,看着还在着火的电杆和淅淅沥沥的雨,他的内心无比焦急。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触电,做为“老”电工的他自然相当了解。在危机面前,他强迫自己保持镇定,马上联系了相关部门断电,然后在现场守了一夜,等到天亮雨停后赶紧维修电路。当记者向任师傅问到会不会为这种默默无闻的辛苦工作感到不值时,任师傅摆了摆手,在他心中,不断地工作让他收获了太多,他早已深深爱上了这份神圣的职业。
  美丽的校园夜幕降临,每一处灯火通明和有电流通过的地方都会有像任师傅一样的电工们在背后默默的坚守和保护,他们好像聚起了一束束光亮,照亮师生前进的道路。
  司机的节日
  蔡振涛是学校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的一名司机,从1985年便开始工作的他,年复一年地完成着接载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实习的任务。巴彦淖尔、乌海、赤峰等区内的很多地方,只要是学校教研科学任务有要求的,蔡师傅都要把学生安全送到目的地。由于实习主要密集在暑假期间,每年从5月份起,一直到10月中下旬,蔡师傅和他的同事们基本上没有了休息日。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了蔡师傅嘴角起了结痂。原来,在出车期间,蔡师傅有时顾不上吃饭,只能吃个面包顶饱,常常刚从一个地方回来还没有休息就要到另一个地方去。繁忙的工作使得蔡师傅的腰、颈椎都落下了伤病。即使这样,蔡师傅仍然把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和师生服务当成最重要的事。“你不干,总得有人干。只要能安安全全地接送师生,我就满足了。”工作中,蔡师傅和他的同事们会经常就选择路线等问题交流经验,为的就是能更好地服务师生。       

  接受采访时,蔡师傅才刚完成一次长途运营回到学校,而几天后他就又将开始新的任务。交通运输服务中心还承担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出车任务,像蔡师傅一样的司机同志们虽然繁劳,但不计辛苦,一切为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师生的交通安全而不懈努力。
  园区管理员的节日
  陈玉海老师是海流图科技园区主任,主要负责园区内的管理工作。从2011年开始,他和同事们在“一毛不拔”的盐碱地上通过土壤改良、明渠修筑、树木改良等进行工程项目、水利、种植、养殖方面的建设,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而努力。园区工作任务多、人员少,陈老师的工作也便没有了寒暑假,更没有节假日,最忙的时候甚至连双休日都没有。就连原本提前约好周末在学校接受采访的陈老师,却因工作又没能回校只能临时改为电话采访。       

  4月和5月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段,种植和绿化工作都要在此阶段展开,尤其是“五一”前后要完成的工作更多。陈老师的工作覆盖畜牧、水产、土壤、农学、林学等方面,工作性质使他成了“种植全能手”。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虽然忙碌,但看到亲手种植庄稼长得茁壮,内心就会相当满足。整天守在园区的陈老师为家庭付出得少,为工作付出得多,却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的座右铭便是:“要有务实的态度把工作落到实处,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目前,园区通过引进奶牛养殖、饲草种植、机械收割等项目,连同土壤改良一起,已初步改变了原先土地严重盐碱化的现象,园区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了充分发挥园区教学实践功能、科研创新功能、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功能、学生创新创业功能、农民培训教育功能以及现代农牧业观光功能等,陈玉海和海流图科技园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为创建更好的园区而贡献力量。
  教师的节日
  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和巴特尔老师在去年4月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时隔一年谈及获奖时,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做得还不是最好。他谦虚地讲道,获奖不是为了弘扬他个人的成绩,而是为了弘扬社会对教师的关怀。       

  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毕业至今,四十载光阴流过,呼和巴特尔老师所带过的学生一批接着一批地走向了工作岗位,而他仍一如既往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呼和巴特尔老师不甘平庸、竭尽全力,培养了30余届本专科学生、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还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颇丰,早在2001年就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由于气候的地理条件以及人兽共患病的影响,呼和巴特尔老师所参与的科研活动总是充斥着极高的危险性,比如1993年春天的事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当时呼和巴特尔老师正在阿拉善盟主持一项自然基金项目,当地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沙尘暴。“当时空气里都是土,根本无法呼吸。沙尘暴过后的第二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家畜都不见了。”面对一线极其危险的情况,呼和巴特尔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最初的选择中就已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之意。无论是从骆驼的蹄掌下捡回性命,还是为携带有传染性的布鲁氏菌病的羊接生羊羔,亦或是在零下30℃的冰天雪地中走遍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区,呼和巴特尔老师带给我们的是让人在今天回想起来都会“后怕”却为之产生敬意的真实故事。
  采访正值呼和巴特尔老师为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批改论文,他与同学并排坐在电脑前,时而翻阅手中的资料集,时而对论文给出自己修改的建议,和蔼的眼神与温和的微笑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采访中老师谈及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学生,他会因学生与危险病菌作斗争时所表现出的勇敢而感动,也会因自己的学生戴上硕士、博士帽的那刻而感到荣耀。一年中的大半时间,他都赶赴在一线的科研基地进行实践。繁忙的工作自然压缩了呼和巴特尔老师的休息时间,而对于家庭的亏欠也就越积越多。“没办法了,孩子出国深造临走时,我甚至都没有办法把他送到呼市的机场。”在外的儿子和家中的爱人是呼和巴特尔老师心中无时无刻的牵挂。
  在呼和巴特尔老师的实验室除了实验仪器以外,最醒目的便是一架书柜,里面摆满和教学科研有关的著作。阅读之外,他每天坚持走路,从“痛苦走”到“欢乐走”再到“健康走”,成为了他的又一个乐趣。呼和巴特尔老师幽默地表示,除了坚持看书和运动没有其他的嗜好,至今自己仍不会玩扑克和打麻将。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这些奋斗在教学与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们坚守岗位,用无声的奉献奏响了一曲嘹亮的劳动者之歌,用不悔的热爱镌刻了一幅美丽的校园画卷。
  由衷地向所有最美最亲最可爱的劳动者致敬!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